本站更名為-有容資訊網
社區討論版
台灣實際舉債已經超過GDP的一一六%,遠超過國際貨幣基金(IMF)認為安全的六○%,平均每人揹負七○萬元的債務,台灣已經面臨希臘第二的問題,未來國民年金、軍公教與勞工退休金都將發生問題
發起人 tom9      2010-06-18 10:21:05 IP:61.216.114.***


稅改聯盟:台灣恐成希臘第二
2010-05-31 00:57 中國時報 沈婉玉/台北報導
  本周公債法將進行朝野協商,公平稅改聯盟昨日召開記者會痛批,公債法修正版本放寬各級政府舉債上限,可舉債額度暴增,不但顯示稅改神話完全破滅,還可能讓台灣成為希臘第二。稅改聯盟還點名行政院主計長石素梅最失職,放任政府取消債限、舉債度日,讓國家不敗也衰。
http://tw.myblog.yahoo.com/nicecasio/
 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表示,立法院初審通過、即將進入朝野協商的公債法修正草案,放寬地方政府舉債上限,未來地方政府合計總可舉債額度高達一兆四千七百多億,比現行公債法規定增加三千一百多億。

 王榮璋進一步指出,未來五都舉債額度若以歲出來計算,等於是變相鼓勵五都灌水膨脹增加支出,形同沒有上限。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認為,公債法修法就像是發給五都一張沒有上限的「無限卡」,會讓後代子孫淪落為卡奴。
http://tw.myblog.yahoo.com/nicecasio/
 稅改聯盟發言人簡錫(土皆)指出,台灣政府和發生債信危機的希臘一樣,都有為富人減稅與作假帳的問題,台灣目前舉債額度依照立法院預算中心計算約為十四兆元,加上近二年的支出,約已達到十五兆元。
http://tw.myblog.yahoo.com/nicecasio/
 簡錫(土皆)說,台灣實際舉債已經超過GDP的一一六%,遠超過國際貨幣基金(IMF)認為安全的六○%,平均每人揹負七○萬元的債務,台灣已經面臨希臘第二的問題,未來國民年金、軍公教與勞工退休金都將發生問題。
-------------------------------------
《社論》我國的公債定義隱藏了多少危機?
2010-06-15 01:17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古典經濟學家們對公債的疑慮甚深,大衛休謨曾說:「國家不消滅公債,公債必將消滅國家」。乍聽此話會認為經濟學家們言過其實,不過從這次希臘債信危機所形成的風暴看來,此番憂國之論並非危言聳聽。

 自從二戰結束,在凱因斯理論風行下,各國政府為擴大開銷找到了理論基礎,不僅經濟衰退時採赤字預算,繁榮的年代也照樣發行公債。政府舉債名為增進全民福祉,實則浪費揮霍、巧立名目、無所不為,浮濫的開支使得各國政府債務扶搖直上。1990年日本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占GDP已達55%,其他國家如美國44%、英國47%、德國23%,同年台灣還不到5%。

 看到美、歐、日政府債務如此之高,1990年代國內有識之士即已呼籲政府8.2兆元的「六年國建」應審慎為之,以免重蹈先進國家覆轍。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在選舉政治胡亂承諾下,近二十年來台灣該徵的稅不敢徵,不該做的建設拼命做,以致蚊子館林立,政府入不敷出,非靠舉債無以為繼,如今中央政府債務已升至4.6兆元,占前三年平均GNP已達35.3%。

 當然,昔日美、歐、日的公債餘額占GDP比率也已更上層樓,如今美國達90%、日本200%、德國77%、希臘115%。看到近二十年各國公債狂升數倍,讓人深切體會古典經濟學家的智慧,也看到了各國政治人物的短視。依此一舉債速度往後推個十年、二十年,風暴必將更甚於今日的希臘,所謂公債消滅國家,恐非虛言。

 若拿我國官方公布的債務統計,與美、歐、日比較一番,有些人可能會雀躍不已,認為這場遠在千里之外的希臘債信危機與我國無關。但是,當明白我國的公債定義後,大概就無法如此樂觀,因為我們的公債定義在全球可謂獨樹一幟。依我國「公債法」第四條有關法定債務上限所認列的債務,既不包括非營業基金所借的債務,也不計入國庫券等短期借款,同時也排除具自償性的公債;然而美、歐、日所揭露的公債範圍,卻將這些債務悉數計入。換句話說,如果依國際同一定義,我國如今的公債餘額占GDP比率絕不可能如此漂亮。

 那麼,如果依國際定義的公債計算,我國政府債務已到達什麼水準?行政院主計處曾將政府所屬的非營業基金債務、短期債務計入,依此試算2006年我國的各級政府債務達5.1兆元(同年依我國公債法定義的各級政府債務僅4.2兆元),占GDP比率跳升至43%。主計處該試算雖已較接近國際公債的定義,惟仍有所欠缺,因為依國際普遍採行的公債定義,舉債是「債」,賒欠同樣也是「債」,因此包括既成道路徵收補償的欠款、公勞保及軍公教退撫的賒欠餘額等皆應計入債務,但依我國《公債法》這些欠款全數被排除在外。此外該計入而未計入的還有國營事業所舉借的債務、全民健保的虧損等等。

 正由於我國公債定義如此曖昧、奇特又複雜,近年來包括立法院預算中心、審計部都分別跳出來對政府債務進行估計,而所估計出來的結果一發布,總是震驚四方。依立法院預算中心估算,2008年我國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占GDP已高達90.5%,而審計部把潛藏負債(或有負債)計入後,得到的中央政府債務更高達19.7兆元,占GDP比率已達151%。

 我國的公債到底有多少?沒有人說的準,從4.6兆元到19.7兆元之間,各種版本都有,這全是拜我國公債定義不清之賜。這樣的公債定義已使各方疑慮四起,並且也已為危機埋下可懼的種籽,政府大員每每說我國公債餘額占GDP僅35.3%,其誰能信?

 我們認為政府統計必須透明且公開。由這次希臘債信危機也可以發現,希臘債務占GDP比率115%其實遠低於日本的200%,何以日本沒事而希臘卻陷入風暴?答案很簡單,因為日本的債務統計公開透明,而希臘的債務欲蓋彌彰。當隱藏的債務圖窮匕見,信心豈能不潰散?投機客豈會不攻擊?經濟社會又豈能不分崩離析?這正是今天希臘債信危機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由此可知,一個不透明的債務統計所帶來的傷害,要遠遠大於債務的本身,台灣能不引以為誡?

 近日行政院為「公債法」修正案四處奔走,立法院如今雖已休會,但內閣仍希望召開臨時會通過此案。令人訝異的是,行政院竟只著眼於如何提高地方政府的舉債空間,而視此次希臘債信危機如無物。我們呼籲朝野立委應藉本次修正「公債法」的機會,讓我國公債定義與國際接軌。因為只有一個正確的公債定義,才能反映真實的債務統計,從而讓台灣免於重蹈希臘危機的覆轍。
-----------------------------------------
2010-06-09 01:26 工商時報 本報訊
  許久以前台灣民眾常在電視上看到一則頗具創意的廣告詞,「你聰明,我傻瓜」,幾乎街頭巷尾人人上口。你聰明,指的是Konica相機的使用者;我傻瓜,指的是Konica出產的傻瓜相機。這個廣告吸引人的地方是明明是人的傻,它卻巧妙地將之轉化成是物的傻,進而更把人捧成了「聰明」。最近,財政部長李述德又講了一段名言:政府放著「舉債上限不用,就像是傻瓜一樣」。這句話,讓我們不禁想起了上面那段廣告詞,但是,我們要說的是,部長,即使你一定要堅持你的「聰明」,但民眾不會永遠乖乖當個負債累累的「傻瓜」。

 這幾天公共債務法的修正成為立法院本會期結束前的重頭戲,行政院企圖透過修法擴大地方政府的法定舉債上限,以因應五都區劃新情勢以及地方的財政需求。然此舉不但在立法院引起立法委員的強烈質疑,更遭受到財稅學界的嚴厲批評。根據現行公債法規定,各級政府債務餘額不得超過前三年GNP平均值的48%,其中中央為40%,直轄市為5.4%,縣市為2%,鄉鎮市為0.6%。此外,對縣市與鄉鎮市還另外規定不得超過其各該政府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的45%與25%。

 這些法定上限或許在定義或計算上引發不少爭議,但它還是能對政府舉債產生一定程度的約束。行政院這次修法就是想藉用法定舉債上限指標的改變,間接達到放寬地方政府債務限制的目的。草案中,一方面將地方政府以GNP計算的法定上限取消,統一採取以歲出預算為基礎的上限規定。其中,直轄市比率為250%,縣市為70%,鄉鎮市為25%;另一方面,則趁機提高地方政府債務的法定上限,大幅增加地方政府的舉債金額,據估算各級政府總舉債上限將提高至GNP的52%,因此而增加的舉債金額近6,000億元。

 李述德部長每每告訴我們,毋須為政府的財政擔心,因為政府的債務餘額一直都控制在法定上限之內。如果政府碰到財務困難便用這種方式提高舉債上限,那麼即使政府債務餘額的確「永遠」不會有超過法定上限的一天,但這種行徑除了隱藏事實真相外,就只會讓政府財政更加惡化而已。

 國家財政年年赤字,舉債金額不斷上升,租稅收入占GNP的比率屢創新低紀錄(明年預計11.3%)。李部長卻說「中華民國財政是最好的」,因為我國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只占GNP約35%左右,較諸其他國家皆來得低。但是,當談到其他國家的租稅收入占GNP比率皆高於我國甚多時,他卻又說「各國稅制狀況不同」,沒有統一標準,不能直接相比,這種說法避重就輕,實難令人心服。

 其次,草率地把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占GNP比率上限廢除,改以占歲出的比率規範,此做法猶如打開舉債水閥,花越多,借越多,地方政府債務將更加失控。尤有甚者,地方政府若欲節省經費而縮小歲出規模,卻反而可能有導致債務餘額越限的風險,對地方政府的節流誘因反而產生負面效果。財政部若認為GNP不適合當作地方債務的限制標準,那麼,也應該改採以地方自籌財源作為計算基礎,如此才更能符合設限的目的與專業的要求。惟迄今為止,財政部仍只模糊地以給予地方施政更具彈性為由,不知檢討。

 每次論及政府債務危機,李部長總會以舉債為一種財務策略運用,無須將之視為洪水猛獸做解釋。就企業而言,或許如是;但就政府而言,則未必完全適用。企業借債用以增購資產,萬一面臨財務困難,至少還可變賣資產來還債;但政府舉債從事公共建設,即使碰到債務危機,卻無法用變賣公共設施來還錢。更何況,企業舉債投資的目的乃是希望創造穩定的收入作為還債的財源,以資產變賣還債,終非常態。同樣地,政府借錢從事建設的目的則是希望透過經濟的成長,培養稅源,以積蓄政府償債的能力。但觀諸我國稅基侵蝕的嚴重程度,稅收能力每下愈況,未來的償債財源堪虞。李部長一直以企業的財務觀點來看政府總體的財政問題,讓人難以苟同。

 從財務槓桿的角度言,不懂得利用舉債做生意的企業的確是個傻瓜,企業的利益與債權人對立,但它的風險有限,最多就是賠掉企業的股本或資產。政府舉債的意義則不然,因為國家是永久的,政府欠債不可賴帳,一定要償還,從納稅的角度言,全民不但都是政府的債權人,同時也是債務人。是故,政府在財務槓桿的操作上,不一定要向企業一樣「聰明」,更重要的毋寧是建立一個穩定而永續的還債能力。
-----------------------------
李述德:政府舉債不會破表
2010-06-09 01:26 工商時報 記者曾上才/台北報導
公債法修法後各級政府債限規定 財政部長李述德8日針對「公共債務法」及「財政收支劃分法」做說明,並強調,財劃法就是要把餅做大,讓「錢」與「權」都能下授。圖/顏謙隆

  為配合明年五都升格,財政部所提出公債法修正草案受到各界質疑相關問題,財政部部長李述德8日召開記者會表示,依據公債法修正案存量與流量規範,政府舉債根本不可能會如外界揣測「破表」情況。

 李述德昨日舉行記者會,就公債法與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一次說清楚。他表示,政府是一個整體概念,地方政府常為財源不足所苦,本次「公債法」修正原則是希望無論中央、地方政府舉債都能朝向債限合理化、還本制度化與資訊透明化等三大原則努力。

 他進一步解釋,為賦予升格地方自治團體合宜治理能量,將現行地方債務餘額按GNP管制比率改按當年度總預算及特別歲出總額為計算基準,比率分別為直轄市250%、縣(市)70%及鄉(鎮、市)25%。但地方年度舉債額度不得超過當年度歲出總額15%的限制。(右表)

 李述德說,過去採用GNP比例債限,各地的比例不同,例如台北市舉債上限是GNP的3.6%,依原本算法,高雄、台中、台南、新北市都有不同比例,一個法不可能寫進那麼多比例,財政部就依據台北市的比例換算為歲出總額的250%。修正草案後的算法,未來台北市舉債上限還減了200億元左右,所以,不是每個直轄市在修法後都會提高舉債額度。

 至於縣(市)部份,李述德認為,原規範採GNP的2%為舉債上限,不僅實務上有執行困難,同時地方財政與GNP連動,實不具有任何實質意義。

 至於是否地方會不斷舉債,甚至債留子孫,他強調,在公債法修正草案與預算法都有明文規定政府每年編列預算時,先行編列攤還本息預算與15%舉債上限之限制,實務上根本不可能發生這種情況,何況「我們還有公務人員懲戒,公務人員根本不可能會去做違法的事。」

 為讓還本能夠制度化,公債法修正草案裡就規範當各級政府超過一年債務未償還餘額預算數,達債限90%時,應本於財政自我負責精神,應即時採取改正措施。

 同時,各級政府各年度也應按一定比例以上編列債務償還預算,另增訂各級政府得視歲入執行情況,例如有超收時,於預算外彈性增加年度還本規定,讓政府舉債還本真正達到制度化。李述德也提出,財政部為提高債務透明度,每半年就將各級政府舉債情況上網更新一次,此舉,也大大提升了債務管制效果。

 過去各級政府為了財劃法爭論許久,李述德說,大家都希望中央可以均權又均錢,以前統籌分配款會被質疑分配不均,這次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才會提出公債法修正案與財劃法修正案,把權與錢下放到地方,提升地方的自主性。地方財政自主是政府長治久安的制度,要讓權與錢分配平均的基本原則就要把分配制度、方法與公式統統入法。

 根據財政部的試算,財劃法修正案若通過,中央將下放約1千億預算給地方,李述德分析,地方有四大財政收入來源:地方稅歲課收入、中央統籌分配款、中央補助款與歲外收入,修法後,讓地方所分配到的款項有一定的制度與規範,同時也有誘因鼓勵地方自籌財源,擴大地方職能,要加速國家發展,畢竟地方政府也要負責任
---------------------------------
《社論》不要再陷富人於不義
2010-06-04 01:20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報稅季剛結束,不少受薪階級在補稅傷財之餘,不禁要問:「為何有錢人節稅有方,自己卻一毛錢都跑不掉?是自己選錯行,抑或稅制本身就是劫貧濟富?」

 先不提高高在上的超級有錢人,一般人周遭不乏以股票投資為業的殷實戶,就有人去年趁股市大好而累積出8位數財富,因為國內只課證交稅,不課資本利得稅,到了5月報稅季,他不僅不用補稅,甚至還可以退稅。而且在現行健保制度下,此人因名義上「無業」,連健保費都適用最低一級。問他:「會不會覺得自己繳稅太少?」此人回答得也妙:「多繳些稅也無妨,但既然政府不課,能少繳就少繳,何樂而不為?」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為了以股市榮景烘托經濟發展,多年來「開徵資本利得稅」在台灣一直是禁忌,尤其現任經建會主委劉憶如的母親郭婉容,在民國77年財政部長任內建議徵收證所稅,卻因股市無量崩跌19天而被迫收回提案,此後只要當局研議開徵,反對者就會援引這段「慘痛」歷史示警,讓主事者知難而退。

 「股市好的時候怕掃興,不好的時候怕雪上加霜」,是台灣遲遲不開徵證所稅的心理障礙。然而從美國的發展可知,開徵證所稅與長期大盤表現無關。目前美國投資股票、出售收藏品的資本利得稅率最高為28%,售屋所得最高稅率則為25%,但若有資本損失則可申報扣抵,並非只是一味從投資人身上拔毛。

 當年郭婉容之所以主張開徵證所稅,除了開拓財源的考量,部份也是基於「電腦交易化後,稽徵技術已不成問題」。22年過去,連報稅都可上網,稽徵技術的精準性與公平性,進步何止千里,關鍵還是在主政者有沒有與時俱進的遠見與擔當!

 證所稅推不動,軍公教免稅廢不了,加稅彌補財政缺口沒指望,這幾年政府反而力圖以減稅來擴大稅基。雖然一般受薪階級也是受關照的對象,但較諸富人受惠於遺贈稅、土增稅的大幅調降,庶民得利於綜所稅優惠之處實在是小巫見大巫。更有甚者,由於執政者在租稅政策上讓富人可以討價還價,因此有錢人得寸進尺,以比較利益為訴求,爭取更多租稅減免,也是天經地義之事。換言之,是主政者的租稅政策欠缺核心思想,讓稅制出現遊說空間,離公平正義越來越遠,慣壞了富人,也等於是制度陷富人於不義!

 在「減稅擴大稅基」未見績效之前,出賣祖產、發債籌錢,便成了財政部兩大開源手段。但因出賣祖產引發助長炒樓之譏,又只好擴大舉債支應。由於年底5都即將升格,公共債務法修正案大幅鬆綁地方政府舉債上限,可以預見未來債留子孫的規模將有如滾雪球。稅改聯盟因此斷言台灣將成「希臘第二」,然而現任財長李述德卻以台灣舉債未達法定上限反駁,全然沒有危機意識。

 從表面數字來看,截至去年底,希臘國債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15.1%,且有極高比例為外債,反觀台灣國債比僅38.58%,且外債不高,兩相比較,台灣成為希臘第二的機率確實不高。但別忘了,希臘是後段班最低標,贏過希臘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況且希臘國債比從60%膨脹到115%,也不過最近8年的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若除了舉債支短,而不做其他稅制改革,難保中長期不會淪為希臘第二或日本第二。等到了像日本國債比高達200%,再來談改革,「民怨沸騰,內閣短命,政策腰斬」,就會成為無法逆轉的惡性循環,日相鳩山由紀夫執政不到9個月即黯然下台,只是最新的例子,不會是最後的例子。

 若從富人逃稅的現況來看,希臘倒真的是台灣在內諸多國家的一面鏡子。希臘有錢人逃稅成習,國家有難各自飛,有錢人忙著把錢運到英國置產,忙著買帆布遮蓋泳池裝窮。在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之初,歐盟曾有人建議,只要希臘富人進場買政府公債,就可以幫國家解燃眉之急。但事實證明,希臘富人連稅都是能逃就逃,遑論自投「公債」羅網。台灣也有很多被慣壞的個人與企業欠稅大戶,要錢沒有,債多不愁,無異是希臘逃稅富人的翻版。

 難道,有錢人真的都不肯多繳稅?其實並不然,前述股市殷實戶認為「多繳些稅也無妨」,國內外更不乏知名企業家公開主張富人應該多繳稅。股神巴菲特曾痛批美國稅制不公,並對政府喊話「我應該繳更多的稅」;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之父老蓋茲日前支持其設籍的華盛頓州提高富人稅,理由是「窮人與中等收入戶為這個國家付出太多,有錢人卻付得不夠多」;台灣晶圓代工教父張忠謀也曾公開主張「富人增稅、窮人減稅」。

 這些有錢意見領袖的真情告白,政府聽到了嗎?比起少繳稅,富人更在意的應該是社會的尊敬,然而現行稅制卻製造了貧富對立。主管機關千萬不要再陷富人於不義了,趕快捲起袖子,認真研擬符合公平正義,且有助於財政健全的稅改大計吧!
----------------------------------------
李述德:舉債不達上限是傻瓜

善用資源 借錢賺錢是好事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公平稅改聯盟批評舉債暴增,台灣恐成為希臘第二。財政部長李述德昨表示,這種說法「太過頭了」,台灣不可能像希臘一樣,預估二○一四年債務可望下降,而且舉債不可能達到法定上限,但「不達到債限也是傻瓜」,因為不會善用政府的資源,借錢賺錢是好事,很多企業也是借錢經營。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昨審查法案,國民黨立委羅淑蕾質詢李述德時表示,從減徵貨物稅、調降遺贈稅及營所稅,到提出產創條例,政府不斷為富人減稅,對小老百姓卻斤斤計較,其實廠商要不要投資,稅只是考量之一,「你的民調一直很低,就是因為老百姓覺得只為富人減稅」。

羅淑蕾指出,若將「隱藏性負債」納入,政府債務餘額已逼近十五兆元,早就超過前三年GNP(國民生產毛額)四十%的舉債上限,現在是「台灣債淹腳目」。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政府負債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台灣並非最好,以亞洲地區而言,馬來西亞、南韓、印尼、甚至中國,都比台灣強,所謂「中華民國財政是最好」的說法,根本就是「自我感覺良好」,「就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到土裡,所以看不到真正的情況」。

李述德說明,目前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四.二兆元,預估今年底將達四.六兆元,約占GDP三十五%,不是外傳的十幾兆元。預估二○一四年債務可望下降,因為幾個特別預算明、後年就會陸續結束,公務預算也減少。更何況,政府雖然負債增加,但資產也增加,目前政府資產有二十二兆元。

李述德強調,政府舉債不可能達到上限,如果達到法定債限,預算案將不可能通過;但「不達到債限也是傻瓜」,因為代表不會善用政府資源,舉債是一種財務策略,「用八十元的錢做二百元生意,跟用八十元的錢做八十元生意,哪一種比較好」,借錢賺錢是好事,但政府畢竟不是在做生意,所以要保守一點。
-------------------------------
學者憂地方舉債無上限
2010-06-02 00:55 工商時報 記者王信人/台北報導
政府舉債存量限制修法對照

  目前在立院等待朝野協商的公共債務法修正案,將地方政府債限改以依其「歲出」的比例為基礎,財政學界一面倒表示反對。多位學者不約而同表示,政府債限應與「客觀的外生指標」相關,但我國把地方債限與「支出」連動,將造成舉債飆向「無上限」,讓國家冒很大風險,已違反國際慣例做法。

 藍綠陣營對5都選舉,都派出天王級人士參選,而公債法修正案對高雄市、新北市的債限影響很大,公債法和財政收支劃分法最快在本會期、上半年通過三讀,最遲在今年底完成立法,以因應年底的升格。

 台北商業技術大學副教授孫克難表示,公債法設定上限的目的在於控制國家風險,國際上習慣把政府「總債限」設定與GDP/GNP相關,再分配中央和地方的債限,做總量管制,以防止國家風險太高。就像個人向銀行借錢,如果達到一個上限,信用亮紅燈就要列管,不再貸放給他。

 孫克難並說,公債法最該修正的是把「公債定義」弄清楚,再把管制規範與實際舉債一致。但台灣該修的不修,不該修的卻修,未來只有中央債限與GNP連動,地方卻與支出連動,國家如何掌控風險?這種做法在國際上未曾見過。

 財政部國庫署長黃定方昨(1)日表示,目前地方債限是台北市為GNP的3.6%、高市1.8%,要如何分配給5都?其餘縣市為GNP的2%,又該如何分給其餘每一個縣市?難道只分0.0幾的GNP?大小縣市規模差很多,無論怎麼分配舉債額度,各縣市一定都會吵翻天。

 談到風險管理,黃定方表示,目前地方債限有雙重管制,有GNP與歲出,一般縣市舉債的存量上限為GNP的2%,個別地方為歲出的45%,總存量早已破2%,但個別都還沒有超過歲出的45%,可否再舉債?這裡存有矛盾,也是無法管理。

 但另一位不願具名的財政學者表示,國際上做法,歐盟規定政府債務的「流量」和「存量」各為GDP的3%和60%,英國也學歐盟。德國憲法明定,舉債只能用於公共建設,嚴格限制舉債。日本沒有債限限制,所以日本舉債已破GNP的2倍,是很差的示範。美國債限是「定額」,每年修法。我國這種「支出定例」則是前所未見。

 地方舉債修改成與歲出相關的「齊頭式平等」,是政府便宜行事,可以「暫時平息爭議」,但後遺症很大。因為各地方大小差很多,面積、人口、資源、經濟發展,都不一樣,但地方政府未來一定會努力增加支出、變大,向「台北市看齊」,所以規定「舉債流量」為歲出的15%,也沒有意義,地方的舉債等於沒有上限,並且「誤導國家資源分配」,後患無窮。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00602000023&cid=1206
--------------------------------
李述德:財政困窘 但仍穩健
2010-05-31 15:03 中央社 中央社
  財政部長李述德今天在立法院表示,由於特別預算陸續在明、後兩年到期,預估民國 103年,公務預算的債務可望下降。台灣財政雖然困窘,但尚稱穩健。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天審查「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部份條文修正草案。公平稅改聯盟昨天抨擊台灣財政惡化,可能淪為「希臘第二」,今天引起立委的關切。

 李述德指出,財政雖然困窘,但尚稱穩健,舉債是財務策略,就像許多人做生意會貸款一樣。

 對於立委引述稅改聯盟抨擊財政部減稅一事,李述德說,到目前為止,減稅只減 700多億元,稅改聯盟卻批評減了7000多億元,批評要根據事實。

 李述德表示,目前債務餘額雖有新台幣 4.2兆元,約佔GDP 32%,明年預算 4.5兆元,約佔GDP的 35%多,外界批評財政惡化,是將潛在債務計算在一起,明後兩年特別預算到期,民國103年公務預算債務可望下降。990531
------------------------------------
李述德:台灣不可能變成希臘
2010-06-01 01:09 工商時報 記者王信人/台北報導
  為因應五都升格,公共債務法修正案大幅提高地方政府債限,稅改聯盟日昨抨擊,台灣恐成「希臘第二」。財政部長李述德昨天在立法院表示,台灣舉債並未達法定上限,每年會還本付息,而希臘是還不出利息,台灣不可能變成希臘。

 立法院本週將就公債法修正案、財政收支劃分法、取消軍教免稅等案,進行朝野協商,但只有公債法有希望在本會期獲得三讀,後二者因為歧見高,三讀機會很小。昨天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很關心公債法修正案大幅放寬地方政府的債限。

 立委賴士葆表示,修正後,直轄市的舉債以其歲出的250%為上限,「花錢越多,舉債越多」、「雪球效應很大」。

 立委羅淑蕾則表示,五都舉債以歲出250%計算,歲出無法控制,五都可能編一堆歲出預算,再來舉債,債留子孫。她說,「李部長認為,中華民國財政是全世界最好,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若把隱藏性負債納入計算,財政惡化狀況遠比帳面嚴重,台灣債淹腳目。政府一連串減稅,老百姓感覺是為富人減稅;稅改聯盟就說台灣可能成為希臘第二。」

 財政部長李述德回應表示,政府每年都按時還本付息,因此不可能像希臘一樣。此外,他支持行政院版的公債法,即中央舉債為GNP 40%、直轄市舉債為歲出的250%,但是有流量管制,及每年強制還本付息,舉債不會太嚴重。特別預算,例如,4年5千億元特別預算,在這2年到期屆滿,102年、103年的政府預算壓力會小一點,降低舉債。

 對於外界恐擔憂政府債務越借越多,加速舉債,卻看不到還債的本錢,但是李述德有一套不同的見解,他昨天在立法院私下對媒體表示,舉債是一種財務策略,不舉債為不正確的作法,如同企業做生意會貸款,「舉債上限不用,就像是傻瓜一樣」,必須善用政府資源;不過,他也說,政府畢竟不是生意人,會保守一點。

居家情報

材質變化×療癒系豪宅,回家就有... 超實用小宅 吹起流行風 讓人眼睛一亮的「清爽居家」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