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人 sean
2009-07-24 11:58:12 IP:202.132.136.***
喬遷小蒙一個月,分享幾個感覺:
社區電子論壇的存在,的確增加許多意見交流的空間。討論區中,除了生活資訊的分享、硬體意見的反應,當然也有許多針鋒相對的言論。只要是針對問題核心作討論,都很健康。但是社區成立的初期,除了關心公設點交等繁瑣事項,未來或許可以思考「社區意識」該如何建立。
在台北過了快二十年的公寓大樓生活,中南部老家那種雞犬相聞的感覺已經很淡。搬到淡水後,本來沒有太多期望,但是當社區事務有更多人關心的時候,社區意識與文化才有可能建立起來。所以社區活動與社團的存在變得挺重要。開個玩笑,管委會應該增加一名人文與活動委員,讓軟性的建設也能成為社區的公共議題之一。
所以,如果有些生活藝術之類的小社團,假日邀請社區內外的各界人士前來咖啡講座,感覺挺好的。亦或是發動志工團體好好愛護社區,也挺好的。淡水三芝以風土藝文著稱,這也是小蒙自己做社區營造的機會與優勢。
想法創意無限,期待!
另,十一位管委都是我們的民意代表,授權信任並支持才是最正向的相處方式。義務承擔的人,需要掌聲。第一屆管委會,真的很辛苦。
拍拍拍•••
轉貼一篇文章,有時間的鄰居可以撥冗閱讀:
度過景氣寒冬 要靠社區的力量
記者/作者:江慧儀
■江慧儀(看守台灣協會常務理事)
近來每每在上班途中遇到交通堵塞。原因是四處都有挖馬路、汰換人行道地磚的工程。這一天當我從眼角撇見又一個路邊工程在進行時,廣播中傳來馬總統的聲音,發言內容中承認經濟衰退的現象比預期嚴重,要求內閣一定要想出能夠挽救經濟的策略。這一刻,我望著車水馬龍中拿著鑽子「達、達、達……」把人行道敲掉的工人,把這兩件事情給連了起來:這就是挽救經濟的方法、擴大內需的公共工程?我想,我跟許多人一樣,懷疑究竟需要多少的工程才能挽救台灣經濟?
我不是經濟專家,我把究竟什麼樣的經濟架構才能真正救台灣的話題留給更有見解的專業者。但作為一個平常百姓,很遺憾在近來的景氣寒冬侵襲下,社會福利架構面臨重大挑戰的時代,我們的國家領導者除了自掏腰包買了一些社福團體的產品轉送弱勢朋友之外,並沒有徹底拿出政治決心來引導台灣人民重新思考生活的價值:社區間的合作、互助、分享、儉樸。這些被遺忘的,卻往往是真正使人感受到幸福、快樂的價值。
1990年代古巴因失去蘇聯輸入的石油以及隨後美國對古巴的禁運,全國頓失能源、燃料以及外來物資的來源,每天停電16小時、停工是家常便飯,經濟因而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驗。當幾乎所有的物資都需要從國內生產時,古巴人不得不在短時間內學習永續農業,徹底降低對以化石原料支撐的食物生產系統的依賴。為了讓僅有的能資源發揮最高效益,古巴人也在短時間內回歸以社區為重心的生活圈:以社區農耕、社區市集、社區大學、社區醫療等方式來降低這些社會經濟與教育活動所消耗的能資源。也因為資源有限,古巴人瞭解到唯有合作才能生存,因此許多人組成合作社,共同購買工具、材料或提供勞務的交換,在以社區為規模的生活範疇中度過古巴經濟的特別時期。
台灣的景氣寒冬與古巴人所遭遇的經驗相較之下可謂小巫見大巫。但我們卻可以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倚靠社區的力量來幫助彼此度過挑戰。近來,有許多人加入所謂的時間銀行,透過網路交換服務,讓失業的人也能繼續發揮才能,與他人交換得生活所需的服務。新店的花園新城社區有一群人發起了社區貨幣,希望透過社區貨幣的流通,讓住在該社區的居民能以彼此的才能或勞力提供生活所需的服務。
雖然這些社區的互助分享行為並非徹底解決景氣低迷的藥方,但卻能讓更多人在生活面臨挑戰的時候,依靠社區力量的支持活得更好。因為在此互動模式下,社區居民間越來越熟悉,交流的不只是貨幣也不僅是物資,而是現代社會中難得的人際溫情與幸福快樂的感受, 這不就是許許多多的眾生一生所追求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