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公佈欄 》 |
義民廟歷史初探+姜安+姜殿邦+姜義豐+姜秀鑾 |
發起人: tom9 - 2010-05-29 08:22:24 - IP 59.115.236.*** |
類別:申請表格 |
案號: |
相關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chiang1737/article?mid=946&prev=-1&next=943 義民廟歷史初探(1) ---- 鍾仁嫻 http://tw. 2010/01/23 13:08:22 新埔枋寮褒忠義民廟是台灣首屈一指的義民廟,也是竹塹地區客家人的信仰中心,其創建歷史與竹嗛地區的開發、族群關係、及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既是新竹地區發展的參與者,同時也是見證者,其後更成為客家社群的一股凝聚力量。隨著社會的變遷,義民廟的重要性也如同其不斷擴大的崇祀區域一樣,與日俱增,從竹塹地區的宗教信仰中心,逐漸演變為全台客家人認同的象徵。經由回溯義民廟創建過程的一點一滴,或有助於吾輩掌握台灣客家人的歷史,及社會文化的發展脈絡。 http://tw. 林爽文起事 義民執戈衛鄉 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林爽文起事波及全台,當其以王作為首的北路軍部眾攻陷竹塹城後,因「行軍必先行糧」,繼續往北第一個要拿下的就是米糧富庶之地的六張犁(竹北六家)。當時北路軍所到之處燒殺劫掠,聚落規模小者紛紛逃往內山避居,六張犁的林家為千人共居的大戶人家,平時就有團練武裝的自衛能力,當王作軍隊攻入六張犁及下員山仔時,為抵禦林爽文來勢洶洶的軍隊,林家乃由林先坤出面,邀集各庄頭的劉朝珍(林先坤母親的娘家)、陳資雲、錢茂祖、王廷昌、黃宗旺、吳立貴等,共同組成保衛鄉庄的隊伍,這一批由子弟兵、長工臨時組織起來的義民軍共有一千三百多人,作戰時以黑布圈綁在臂上作為識別。經過慘烈激戰,義民軍不僅成功擊退敵軍,且在壽同春的帶領下,與竹塹城內閩籍人士組成的義軍共同收復竹塹城,之後兩軍並與平埔族義軍並肩南下協助清軍平亂。當義民軍奮勇擊退林爽文的軍隊,打道回鄉時,沿途看到臂上綁黑布的犧牲者即抬上牛車一起運回,並預定安葬在大窩口(今湖口鄉鳳山寺附近)。當車行過鳳山溪來到枋寮義民廟現址時,牛竟離奇地停頓不前,不管如何厲聲斥喝就是不走。由於似有靈犀,一行人決定焚香祭拜並跌筶探問原委,是否犧牲的義民挑選安葬此地?經過三次的勝筶始確定,並請同為義軍首的石壁潭大地理師陳資雲勘察地理風水。陳指出此地乃「雄牛睏地穴」,相傳為清朝贛州地理名師曹天中來台時,於鳳山溪所勘中的台灣三大名穴之一,是一處吉地乃無庸置疑。但探問之下,此地為戴元玖公的田產,而元玖公已歿於廣東原鄉,經與元玖公的三子禮成、才成、拔成協調下,戴家願捐出此塊地,但開出兩個條件,一、迨廟落成,須將戴元玖公的靈位放置於正廳(虎邊的側位):其次,廟前左右各抽出店地四坎歸戴家所有。此協議立有合約,由廟方經理林先坤、姜安、首事梁元魁、鍾金炵、徐英鵬、賴元麟、林興等會同立字。乾隆六年,戴家抽出的四崁店復由戴家後裔戴阿炎、戴立坤叔姪賣予義民廟,又盡歸於廟產。 http://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