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人 dar234688
2005-08-07 19:38:11 IP:163.29.169.***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九十四年八月四日開館)
♁開放時間 :
週二至週五, 9:30-17:00。
週六、日9:30-18:00。
週一、除夕、年初一休館
♁門票 :常設展、專題特展等免費入館參觀(演藝廳視活動不同有票價差異)。
♁園區地址:237臺北縣三峽鎮隆埔里27鄰隆恩街239號
♁電話:(02)2672-9996 • 傳真:(02)2671-8660
♁網址:http://www.hakka.tpc.gov.tw/
文化是國家民族延續的命脈,文化建設更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以土地為主軸的族群歷史
觀」中客家族群是新台灣人的重要組成之一,所以在這多元文化社會之中,如何將客家文化
保存融入生活並發揚光大,是重要課題之一。
隨時代變遷,已由過去「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轉變為「處處都有客家人」。為落實客
家文化的精神,台北縣政府選定於三峽鎮隆恩埔段的公有地上興建可舉辦大型文化活動的「
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期在新時代文化交匯洪流中凝聚客家意識,發揚硬頸的客家精神,
進而將客家優良精神、特色推廣至全世界。
民國八十九年開始籌畫「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對於遠離客家傳統聚落的都會客家人,實
質上成為客家文化保存、研究調查、展演、教育推廣和休閒聚會的基地。於九十四年八月四
日開館。
園區主體建築,外型採取客家建築圓樓、方樓及相關元素組成,色調純樸,卻又不失現代感
。空間利用可分為室內展演性空間及戶外廣場、庭園景觀區兩種,而戶外的空間可以展示公
共藝術品,或以環境藝術的形式存在,具備有公共藝術的特質。
♁歷史背景
客家族群為台灣早期移民人口比例最多的移民之一,自漢末中原遷徙至東南沿海各省份後,
為了免於遭受到迫害,因而隱沒於山區,在防衛、墾地、遷徙等大環境驅使下,養成客家族
群特有的刻苦與團結精神,並造就許多獨特的文化資產與風貌。
明末清初,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坐船沿淡水河,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形
成村落。人們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大都住於水邊,所以三峽最早開發的地區是橫溪、三峽
溪、大漢溪附近,後來因所住侷限才漸往山地發展。三峽舊名「三角湧」,因三峽溪、大漢
溪與橫溪三條溪在此匯聚,沖積而成三角洲地形,因而名之。日治時期,日人取其諧音,改
名為三峽。
自清末至民初,三峽幸有三川流經,水源充沛,藉著舟楫之便,載運山產,諸如木材、茶葉
、木炭、樟腦、煤炭等豐富的農礦物資,商業非常繁榮(西元 1900 年 9月三峽鎮農會成立
,為全台首創)。當時三角湧街上洋樓四起,各行各業競相買賣,十分熱鬧。尤其因運煤之
需,三角湧興建的輕便鐵路線,總長達 80公里 以上,創當年全島街庄中,輕便鐵路最長的
紀錄。光復後,山中資源逐漸減少,水運也不再暢通,三角湧停緩了前進的腳步,逐漸成為
寧靜的山間古蹟。
然而在台灣,客家文化的傳承、教育、語言的保存,及客家人的精神都是值得生活在這塊土
地上的每一個人感到驕傲與相互學習的資產。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的興建,更有其保存客家
特有文化,傳承客家人的刻苦精神的目的。
♁地理與自然景觀
三峽鎮為北縣境內第二大鄉鎮,面積 191.45 平方公里,位於台北盆地的西南角,正當臺北
縣與桃園縣交接處。北接鶯歌鎮、樹林市、土城市,東邊為新店市、烏來鄉,西南則是桃園
縣大溪鎮與復興鄉,這些相交的地區皆為豐富自然資源的地帶。
地形地勢方面,三峽鎮有 90 %以上由 1000 公尺以下的丘陵地所組成,東南為中央山脈的
餘脈,西有鳶山盤繞。大漢溪由高度約 200 公尺 左右的山地間陷落平原流經三峽附近,所
以三峽地區即是由河川所形成的山麓沖積平原地形,形狀成扇形展開。由於山多平地少,使
自然景觀豐富,極具價值。
園區基地近大漢溪,屬河川地,底部多卵石;在氣候上,冬季因附近無天然屏障,風大,夏
季因無植栽綠蔭,十分燠熱。基地對面多鐵皮工廠。近年來,自隆恩埔街與中正路口開始,
陸續有清潔隊、消防隊、台電中心、原住民暫住園區、服務人員訓練中心,過北二高涵洞後
則為台北大學等公部門或文教機構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