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討論版
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 ! 紀念一代大師聖嚴法師圓寂
發起人 lion      2009-02-04 10:25:41 IP:220.132.64.***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捨報圓寂記者會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宣讀遺言 海內外分支道場啟動發願報恩念佛)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雖然聖嚴法師的色身雖然離開了,但他的大悲大願依然留愛人間,永不磨滅。」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於2009年2月3日下午4點捨報圓寂,法鼓山於當日晚間8點於北投農禪寺舉行記者會,向社會大眾說明聖嚴法師安祥捨報示寂的過程以及後續的佛事,與未來法鼓山僧團承先啟後,持續推動法鼓山理念的工作。

記者會由法鼓大學董事、前政治大學校長鄭丁旺主持,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發言人果肇法師、護法總會總會長陳嘉男、法鼓大學籌備處校長劉安之、法律顧問林玫卿律師出席。記者會中首先播放播放影片「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回顧自喻為「風雪中行腳僧」的聖嚴法師,一生為佛法盡形壽、獻生命的行腳身影。

隨後,果肇法師簡要說明聖嚴法師捨報的過程。果肇法師表示,聖嚴法師之前就有腎臟舊疾,去年(2008年)12月31日,法師例行回台大醫院做定期檢查,當時醫生建議法師住院,繼續追蹤。2009年1月5日,法師回台大醫院,因多發性肝腫瘤住院,在醫院追蹤診療。2月3日下午3點半,法師從台大醫院出院,回法鼓山總本山,在4點鐘,回法鼓山途中,就在法眷的念佛聲中,安詳地捨報。法師享壽80歲,僧臘50載,戒臘49年。果肇法師並說明,自從生病之後,聖嚴法師對生死,就抱持著「不等死、不怕死、不找死」的態度。

接著由方丈和尚代表宣讀聖嚴法師的十點遺言,聖嚴法師指示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建塔、不立碑豎像、不撿堅固子。儀式以簡約為莊嚴,懇辭花及輓聯。並要確保法鼓山的法脈宗風,凡由他創立及負責的道場,舉凡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都應納入統一機制。國外的分支道場,則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以利純粹禪法之不墮,並使禪修在異文化社會推廣。

至於外界十分關心的接位問題,法師遺言說明,法鼓山總本山方丈一職,不論是由內部推舉,或從體系外敦聘大德比丘、比丘尼擔任,接位之時亦接法統,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不得廢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

由於聖嚴法師在遺言中特別交代他的身後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因此果肇法師特別說明,後續的佛事,僧團都依教奉行。聖嚴法師的法體於二月四日凌晨一時,由開山寮移往大殿,法鼓山僧俗四眾也在大殿展開二十四小時發願報恩念佛,而所念的「阿彌陀佛」聖號,則為聖嚴法師親自所念誦的音聲。

移靈之後,法鼓山大殿同時開放給大眾瞻仰聖嚴法師的法相,法鼓山海內外分支道場也已同步展開發願報恩念佛。

聖嚴法師將於二月六日在教界長老的主持下入殮,二月八日在苗栗獅頭山勸化堂進行荼毘大典,荼毘火化的舍利函,將依照法師的遺言,在法鼓山上的台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進行植存,日期定於二月十五日下午。

記者會中也播放「國際弘化․宗教交流」影片,說明聖嚴法師一生推動漢傳禪佛教與建立全球倫理的呼籲。果肇法師並簡述師父一生的精神:「奉獻自己,成就大眾」。果肇法師表示,回想師父一生,弘法濟世,奔走東西方推動禪修,弘揚漢傳佛教,尤其近幾年來,倡導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運動,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這都要感謝大眾的鼓勵和支持。

果肇法師表示,師父說:他的生命與佛教的生命相結合,並沒有個人的事業與生命。師父想到的不僅是台灣的佛教,也不僅限於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佛教,而是更遠大的方向,要將智慧和慈悲的佛法傳到西方,廣傳世界。聖嚴法師曾說:「佛法的慧命,不在於個人的成就;生命的價值,也不僅限於歷史上的紀錄。我聖嚴是否修行有成就,聖嚴這個名字是否能傳之千古,都不重要。」法師只希望能夠培養更多的佛教人才,來弘揚佛教,修行佛法,燈燈相傳,代代相繼,以成就他人。這是法師一生的精神奉獻。很多部分不是短短的言語能說清楚。

至於法鼓山僧團接續的承先啟後運作,則以「和光同塵․僧僧不息」的影片,讓與會媒體了解僧團持續推動法鼓山理念的永續規畫。(圖/文/文宣處)(資料轉貼自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回應者:lion      2009-02-06 11:58:20 IP:220.132.73.***
聖嚴師父像是一座寶山, 有無量的法寶, 在<社區網>這討論版上可以開闢的相關議題有很多很多, 在這多元的社會裡, 可提供社區網及每個人的生活中生命裡, 許許多多值得參考的意見 生活態度及生命體驗.

聖嚴師父是lion我的大恩人, 自從十餘年前參加兩次師父主持的禪七以來, 重大影響lion對生活對生命的態度, 個人對於 聖嚴師父圓寂有許多感恩遺憾與不捨, <人天長夜, 宇宙闇暗, 三界火宅, 眾苦煎迫>, 祝禱 師父<寂滅為樂>, 也祈願師父<慈悲眾生 乘願再來 倒駕慈航 導引群迷>.

以下張貼的一些文章, 除了是介紹 聖嚴師父的思想行跡之外, 更是希望帶給社區網有緣的人一些有用的助益……

回應者:lion      2009-02-06 11:57:08 IP:220.132.73.***
隨和的師父/吃飯快 記「姓」了得 曾算過命

〔自由時報/記者楊久瑩、盧賢秀、陳璟民〕
你可能不知道,聖嚴法師曾經算過命,還破了算命仙「活不過六十五歲」的鐵口;還有,法師吃飯火速,更珍惜時間,即使搭飛機時都不忘寫書,對於身邊每個人就算記不得名字,也記得姓,再稱對方一聲菩薩!

「哇!你很難想像,師父吃飯的樣子,你會嚇一跳。」身體還硬朗時的聖嚴法師,吃飯相當火速,和師父一起吃飯的信眾才剛扒了幾口飯,法師就已飽餐起身離開飯桌了,與他講話慢條斯理的印象差距甚遠。

大學一畢業就跟隨聖嚴法師的果祥法師說,聖嚴法師早年很刻苦,只吃白飯、番薯葉和豆腐,以木炭灰泡水來洗衣服,連寫信向外求援的郵票錢都沒有。]

而師父弘法經常奔波勞累,弟子不忍心問師父:「為什麼要這麼累?有些事情留到明天再做吧!」聖嚴法師卻說:「你怎麼知道我明天還在?」

面對信眾各種奇怪的要求,聖嚴法師總是隨和以對,有一天法鼓山正在舉辦打禪七,一位男眾菩薩突然看著法師餐盤上的食物說:「師父,我要吃你的東西!」聖嚴法師竟不假思索的回答:「好,給你吃。」

師父任何東西一定用到不能用才丟棄,更不忘把握分秒、利用瑣碎的時間做事,工作人員分析,這就是為什麼聖嚴這麼忙,卻可以著作等身。

師父還曾自爆算過二次命,第一次還不到三十歲,當時在軍中當通訊兵,身體不好,前途茫茫,命理師預言,師父有出家命,將來會是個有影響力的法師,不過,只能活到六十五歲;第二次算命,則是和幾位朋友一起看手相,但命相師端詳許久,說聖嚴法師的掌紋很怪,但同樣預言他活不過六十歲。

聖嚴法師說,相由心生,算命師講的「過去式」總是比較準,過去的福報或業障,於再次投胎時其實已大勢底定,但知命卻可造命,每個人來世上都帶了使命及學習課題,人的一生就是為實現投胎前的規畫而來。

***************************************************

佛教對於命相、風水的看法如何? (--摘自《學佛群疑》---)

  命相、星相以及風水地理,起源很早,以星相家的傳說,可以推到太古以前,天地始成之時,也就是當宇宙存在的同時,就已形成了它們的原理。

 以佛教的觀點看來,對於命相、風水之術,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因為它們雖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是絕對的真理,可信但不足以迷信;可不信,不信亦無大患。所以,釋迦世尊禁止弟子們從事星相、風水、卜筮等的行為,但也沒有反對它們的存在。

  星相,就是天體的運行和我們所處地球位置的關係,彼此間有其一定的軌道,而產生了氣候季節的變化、地理位置的配置和人物居住的環境。若配合了出生的時日年分,予以相加、相乘和相除,便成了生辰八字的命理原則。比如馬年生於冬天的北方,命不會好,因為馬在冬天的北方,沒有草吃;如果兔年生於春天的南方,在近山靠水之處,則命運一定會好。可是從佛家的立場說,人的禍福吉凶,是由於過去世的善惡業因而感得今生的果報,這是先天的;如果加上後天的努力或懈怠,就會改變或影響這生的命運,這是後天的因素加上先天的條件, 而構成所謂命運的好壞。

  因為過去世所造不同的業因,所以感受到今生不同的環境。所謂環境,包括父母的遺傳,文化和文明的背景,養育和教育,乃至兄弟等親戚、師長、朋友、同事、同學,都會影響一生的命運。如果前生的業因雖壞,感得今生的環境也壞,那也未必是決定的壞;只要注意內心的修養,身體的健康,知識的增長和智慧的開發,就會改變原有的命運。所以,僅僅根據生辰八字的命理,來判斷人一生的運道,對中下等人不無道理,對中上等人,特別是上上等人,是無法掌握的。

  命理和相理應該分開來說︰命理是到出生為止的所謂生辰八字,屬於先天的。相理是從出生之後,一方面接收了父母遺傳的身相,包括面相、骨相、聲相、手相;另一方面由於後天的鍛鍊或糟蹋,健康或殘障以及心理的是否正常平衡,而會使得出生時的身相隨著生命的過程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這才是相理的總和。所以,命理不能轉,相理隨時變、隨心變,因此相無定相,命無定命,當然是可信可不信。

  至於風水、地理是依據天體的方位和地理的形貌而決定它對於人的影響力的好壞利弊,這是屬於自然,也是屬於常識的。順乎自然即可以得天時之正、獲山川之利;背乎自然,則相反。這從哲學上講,是屬於形而下的應用哲學或自然科學。近代的人又以磁場、磁力的科學依據來說明風水、地理的原理;磁力集中點,磁場的順方位,對於人體有益,也對於人的心情有助;否則,也是相反。
所謂風水,風是空氣,是來自空中的活力;水是萬物生長之必需,是來自地下的活力。有了這兩種活力的配合,再加上能夠吸收充分陽光的地理位置,那不等於近人所說的生命三要素︰陽光、空氣、水嗎?

  可是我所熟識的名地理學家李易濃先生說︰要有1.積功累德2.生辰八字3.地理風水,三個條件都配合得好,才能夠富貴壽考。所謂生辰八字,就是先天的命理;所謂積功累德,就是後天的努力修養;地理、風水只佔其中三分之一。如果命壞而又心惡、行為不正,不會找到好的風水;縱然已得好的風水,也會遭受水災、地震等的自然災變所破壞。而且他又說︰「三分風水七分做。」也就是風水必須加上人為的努力,去改善環境。因此,從佛教的立場說,風水、地理雖然有其道理,但也未必是決定的道理。

  古來祖師都能在高地峻嶺,深山大澤,闢草莽,建叢林,安眾養道,成為後來的名山。既是名山,必佔好的風水、地理,歷千年而不墜,經萬世而不敗,這是多麼好的風水、地理;但是他們都沒有風水、地理的專業知識,而且往往還能夠改變地理,不假以人工而有自然變化的現象。像民國二十五年(西元一九三六年)虛雲老和尚復興曹溪門庭南華寺的時候,就發生了大雨築堤,河流改道的事實。
 
  另外,我們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新館的地理位置,只因我本人從四周環境和方位所得到的自然反應,覺得非常舒暢,所以沒有請地理師之前,就已作了擇地的決定,結果,由專家們勘定之時,都說︰「好!好!」我可說是一個毫無地理、風水知識的人,只是知其原理,認為此理與彼理,應該理理相通才是。因此,我既信又不信;為了我自己,我不必去信;為了隨俗,以慰大眾,請專家勘定作為參考,也無傷大雅。所謂參考,僅止於參考,不可盲從盲信,否則反而會遭致心理上的困擾及生活上的不便。

反觀,職業的星相士或被譽為卓越的星相家,很少能為他們自己找到好的風水、地理,也很少有星相學家用他們自己的學理和經驗來改變他們自己的命運。因此,佛教徒應該以學佛為根本,以佛法來化導眾生為根本,若以命理、星相、風水為專業,則是本末倒置。上智者不妨涉略,中下之人若研究此等雜書、外術,浪費時間,妨礙正修,宜予設限。





回應者:lion      2009-02-05 00:21:52 IP:220.132.64.***

[ 環保自然葬 ]

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
乃是無限的延伸以及圓滿的連續。

每個人生命的過程,就如同花開葉落,是一種自然的變遷。因此,死亡並不是終點,當我們在人生最後的階段,選擇回歸自然大地,就是讓生命圓滿、無限的延伸。

[ 何謂環保自然葬?]

在地狹人稠的台灣,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現今殯葬處理的方式也不斷突破傳統,在日益強調環保的時代趨勢之下,「環保自然葬」應運而生。

這種一切回歸大自然的葬法,簡單的說就是讓遺體化為春泥,或者將骨灰灑在特定區域,回歸大自然懷抱。這種殯葬方式,具有避免環境破壞、節省土地資源等多重功能,並提昇殯葬文化與人們的精神內涵,許多國家皆已實施多年,成效良好。

自然葬法的落實

──骨灰植存專區

台北縣政府為了服務廣大的民眾,以長遠的角度積極推動、宣導環保自然葬,畫定骨灰植存專區,並委託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管理維護。
為落實環保自然葬,植存專區內讓亡者家屬以莊嚴的追思、祈禱來懷念亡者,沒有多餘的繁文縟節鋪張、無謂的喪葬設施,不破壞優美的大自然景觀,不為後代子孫造成負擔,用最純淨、最自然的方式,不分宗教信仰限制,為環保自然葬做出良好示範。

台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

「台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設立於台北縣金山鄉。自淡金公路進入法鼓山後,本園區就位在流水潺潺的曹源溪畔、林相蓊鬱茂盛的緩坡上,入園的山道兩側遍植百合花、櫻花、含笑花等,環境相當自然怡人。

整體景觀秀麗雅緻,讓亡者的骨灰在最天然的環境中植存,回歸大地本懷,與自然共譜生命之歌,宛如一座生命藝術公園。
為徹底達到環保之效,本園區採取植存方式進行,在家屬致上最後祝福後,將骨灰倒進預先挖掘的土壤裡,經過大地的融合後,使骨灰回歸在大自然的懷抱,讓這塊美好的土地能夠讓大眾永續利用。
詳細內容,請洽詢:

˙台北縣立殯儀館(02)2257-1207轉128
˙法鼓山助念團28939966分機6117-6119


推行自然葬,
台灣才有永續美好環境!
在未來的社會裡,「自然葬法」乃是勢在必行的,不僅合乎自然環保,也與法鼓山所提倡的心靈環保、生活環保和禮儀環保理念相符合;唯有推行自然葬,台灣才能永續享有美好的環境。

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而言,不論是相信被佛接引往生佛國淨土,或是蒙神召喚回天國,都是人的神識、靈魂,而非遺體或遺骨。即使見不到遺骨,依舊可以進行緬懷追思。

希望厚葬、為遺體保留一個特定空間的觀念,已經不合時宜。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明,應配合環保的理念,改善傳統的殯葬方式。台灣是一個島嶼,卻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唯有推行自然葬,才能讓所有的人永續享用我們這個大好的自然環境。


回應者:lion      2009-02-05 00:13:52 IP:220.132.64.***
「四種環保」


《維摩經》中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法是「心」法,是釋迦牟尼得道後,留給世人的觀念和方法,使人心不受煩惱污染,不受環境與挫折干擾,宛如一方清淨心田,隨時保持安定、純淨,以現代的語言詮釋,就是「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是法鼓山提倡的「四環運動」的核心思想,強調以具體行動從心出發,由內而外,推己及人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生態的整體關懷。



《心靈環保》 保持我們心靈的平靜與明淨

如能以謙虛心、慈悲心來落實心靈環保,每天清掃心靈的塵埃,則人品可得到提昇,心田將更為純淨,讓每一天都生活在淨土中。



《生活環保》保障我們生活的整潔與儉樸

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要養成少欲知足、儉樸自然,落實禪宗「修行就在行住坐臥」間的觀念,盡可能不浪費能源,不製造污染。


《禮儀環保》保護人類社會的尊嚴與和諧

從個人觀念的淨化開始,使禮儀由內心發起,形諸於外,透過行為的淨化,以心儀、口儀、身儀促進人我和諧,社會祥和。


《自然環保》保護地球生態的共存與共榮

知福惜福、感恩大地,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資源必須珍惜使用,不可浪費污染,自然環境必須加以保護尊重,維持永續。



回應者:lion      2009-02-05 00:08:03 IP:220.132.64.***
「心五四運動」


「心五四運動」是一項心靈建設的工程,是為了落實「心靈環保」所推出的觀念與方法,讓人能在生活中運用,如同一盞一盞照路的明燈,為人們指引出正確的方向,步步走向人間淨土。



《 四安 》

提昇人品的主張

安心——在於少欲知足

安身——在於勤勞儉樸

安家——在於敬愛互助

安業——在於服務奉獻


《 四它 》

解除困境的主張

面對它——正視困境的存在

接受它——接受困境的事實

處理它——以悲智處理困境

放下它——處理後心無牽掛


《 四要 》

安定人心的主張

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太多

能要、該要的才要

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 四感 》

與人相處的主張

感恩——使我們成長的因緣

感謝——給我們歷練的機會

感化——用佛法轉變自己

感動——用行為影響他人



《 四福 》

增進福祉的主張

知福——是最大的幸福

惜福——是最好的儲蓄

培福——時時都有福

種福——人人都享福



回應者:lion      2009-02-04 23:52:54 IP:220.132.64.***
「心六倫」運動的主體與價值


當今的社會,亂象百出,就是由於社會大眾,不論是什麼層次的人,彼此之間的互動,甚少注意到倫理的分際及道德的準則,所以大家爭取權利,忽略了義務的奉獻和責任的擔當。兩人以上相處的各盡其責、各守其分是倫理,彼此尊重、互相關心是道德。


倫理須有道德的配合

所謂「倫理」,英文叫做”ethics”,是指人際互動的關係。人與人的互動,如果缺乏道德,也就不能稱為倫理,而只是一般的互動罷了。倫理的構成,一定要加上道德的規範,才能夠圓滿。

道德的英文是”morality”,意思是讓所有與我互動的人,都能夠得到利益、平安,也就是所謂「交友」的功能,就如孔夫子所說:「友直、友諒、友多聞」。我們大家都希望能結交這樣的益友、善友,其實也應該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是別人的益友、善友,是否具有成為益友、善友的特質和條件?如果我們具備了益友、善友的特質和條件,則身邊原來不好的朋友也會跟著變好,這就是益友的功能。

道德的實踐,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如果只是一味的期待、苛求他人對我們好,要別人當我們「直、諒、多聞」的益友,而自己卻沒有等同的去回饋,那就是欠缺道德。我必須再次強調,人際之中如果缺乏道德,也就不成為倫理。

正確的倫理觀念,一定是從自己開始做起。自己付出、自己奉獻,佛教的用語稱為慈悲心,現代人常用的就是有愛心,而讓跟我們互動的人,都能夠平安、得到利益與幫助,至少不會造成對方的損失。



「六倫」關懷的主體與價值

古時儒家所講的五倫,是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在舊社會中,似已夠用,到現代社會中的人際關係,五倫的涵蓋面已經不夠,所以法鼓山推動的「六倫」運動,包括「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而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六倫」的數倫之中,扮演不只一重而是多元的角色。不論我們扮演什麼角色,都應該要有正確的觀念:我們是為了守分盡責作奉獻,而不是為了爭取;在自求自利的同時,要尊重關心他人。所以,一味的貪求爭取不是倫理,服務奉獻才是倫理的價值。這在「六倫」的任何一倫,我們的觀念都是一樣。



一、家庭倫理

家庭倫理的主體是夫婦、親子、兄弟姊妹這三種人際關係的互助互動。現代人都是小家庭,家中成員少,至多是祖孫三代同堂,但這樣的家庭也已經相當少見。而現代社會的小家庭最常見的問題是:父母對子女的照顧、關心不足,而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尊敬、關心,日漸淡薄。舉例來講,媒體經常報導某些家世顯赫的公眾人物後代,因父母往生之後,為了遺產而爭執不休,甚至鬧上了法庭,他們只計較個人利益的爭取,而不去思考家庭的和諧關係。

不過,也有另一種情況,例如沈芯菱小朋友為了幫助她的爺爺消化盛產的文旦,所以想到架設網站來幫助爺爺,因此受到大眾的迴響。這就是?家人付出、奉獻的佳例。

家庭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擁有健康和樂的家庭,才是一個幸福祥和社會最穩固的基石。家庭的每一個成員,不論輩分,都應該思考如何為自己的家人奉獻,而不是斤斤計較如何從對方獲取什麼。每一個成員,都要敦倫盡分,不論其他成員如何,我們自己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對長輩要感恩孝敬,對平輩及晚輩要關心照顧,這是家庭的倫理。如此則家庭必然和樂幸福,不論貧富貴賤,和樂就是幸福。



二、生活倫理

生活倫理的重點是節約、簡樸、不浪費。

生活倫理與其他五倫,均有密切的關係。因為不論在什麼場合,都是人類生活的一部份。我曾經看過一個廣告,介紹一個女孩子買了很多衣服卻不一定快樂。其實我們對於物質的需求,真正需要的不多,而是想要的太多;要的越多,卻越不滿足!

生活倫理的另一個內涵是,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給自己方便之餘,也要讓他人方便。我們常常會在馬路上、公共場所看到有人亂丟垃圾、果皮、煙蒂、廢紙,丟的人也許他會想,反正會有人來清理打掃,只要不是我來清理就好了。像這種心態與舉止,就是對環境的一種損害,當然是極不負責,極沒有品德的表現,根本沒有想到,那是生活倫理的一大欠缺。

生活倫理的落實,除了我們每一個人從自己開始,珍惜善用生活中的各種資源之外,也要對環境給予愛護與尊重,除了給自己方便,也要尊重其他使用者的權益。



三、校園倫理

校園倫理的主體是老師、學生和家長

我聽到現在許多的老師、學生和家長,大家都有苦水。譬如老師說,現在的學生不像學生,學生不管做錯什麼,老師就是不能管教、不能責備、不能勸勉,否則家長就上門理論。但如果是學生的成績不好,家長則說是老師沒有善盡教育之責,所以他們很感嘆啊!

而站在家長的立場,他們也抱怨現在的老師,沒有愛心,沒有耐心,只知打罵學生的教書匠,每天固定上下班,不是真的有心作育人才。像這種相互的說怨言,在小學、中學、大學都有,那就代表今天我們的校園倫理很糟糕,三方都是在抱怨,也在期待,但就是沒辦法,使不上力。

如何使得校園倫理的主體:學生、老師、家長三方面,能夠相互的尊重、支持與和諧互動;家長與學生要尊敬老師、感恩老師,老師要尊重家長及學生,要與家長洽談,關愛學生、了解學生,因材施教,作育英才,這才是健康溫馨的校園倫理。我舉一個很溫馨的例子。前外交部駐梵諦岡大使戴瑞明先生,他經常提起他有一位英文老師趙麗蓮博士,他說如果沒有趙博士的教導,他個人不會有今天的成就。這就是好學生遇到了好老師,師生的倫理,是建立在雙方愛與敬的基礎上。最好由教育決策的大人物們,對於老師、學生、家長,制定一套倫理規範,三方在校園倫理的規範內,各盡各的職務,各盡各的義務,才能教育出品德和學養兼美的下一代。



四、自然倫理

自然倫理的關懷主體,就是自然生態,包括生物與非生物的資源與環境。非生物的資源,例如金屬、石油、煤等礦藏,雖不是生命,但與生態有關。因此,這裡所說的自然倫理關懷,除了直接的保護有機生態之外,也包括間接保持各種資源之間的永續平衡,對於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塊石頭,都跟人類的生存有關,人類使用它們,就應該珍惜它們,保護它們。。

現在大家都有共識,地球只有一個,地球不能毀滅。也許我們砍倒一棵樹、剷平一座山丘、捕捉幾隻保育類動物,地球尚不致因此而毀滅,但是人類跟自然相處,無限制的開發破壞自然資源,就是在加快速度毀滅地球。

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雖然自然不會說話,但是我們日常所用的物品(資源),不管是自己買的或者別人送的,都不應該浪費。關心自然倫理,是如何使地球生態更豐富,如何使自然資源更豐盛,而對地球整體來講更具有未來性,對人類生存的空間更有安全感。這種對自然資源及自然環境的關心與付出,就像對自己親人那樣的關心與照顧,就是我們要提倡的自然倫理。



五、職場倫理

職場倫理的範圍,涵蓋軍、公、教、農、工、商、非營利等,各種公私營事業單位的工作場所,凡是有人際互動的工作環境,彼此均應守分盡責,熱心為工作、為同事、為上級、為下屬,以及為社會奉獻自己而成全他人。例如工商社會企業界的倫理,主要是勞資雙方、企業與合作夥伴,以及企業及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均應各守其本分,各盡其義務。

我所認識的企業界人士,大都感慨現在的企業主難為。企業的負責人付出創意、智慧、資本、資源,但是員工不領情,反而把企業主當成敵視的一方,什麼都爭取,什麼都要求。但是員工的立場又不同了。他們說,老闆不斷壓榨員工的時間、資源甚至生命,員工付出那麼許多時間和心力,卻只得到不相稱的酬勞,兩者根本不成正比。這是企業職場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勞資雙方對立,而彼此都要求獲得更多的權利、享受,這不是健康的企業倫理。

除了勞資關係,企業也會面臨與上下游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如果企業僅僅考慮在商言商,甚至為了謀利而不惜謊詐欺騙,這當然不是正確的企業倫理。

一個健全的企業經營,應該把股東、客戶、勞工、消費者,當成是生命的共同體,大家彼此成就,互相照顧。我接觸到的成功企業家,他們對事業的想法不是只為了自己,而是抱著一種奉獻的心態,提供智慧、創意和資源,來為整體的社會服務,同時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及社會福利,這是一種願心,我接觸到的好幾位企業家都是這樣的。因為企業主有這樣的願心,所以他們的員工很穩定,企業因此發展更順利。而當公司有所獲利的時候,企業主也會相對把福利回饋給員工及顧客身上。這個認知是說,企業主並不等於獨裁的皇帝,企業的財產也不是由老闆一人創造,而是由團隊共同締造的。創造的福利也該分享給企業相關的人員,都應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身分,各盡其責,當成是自己的事來看。

以此類推,任何職場中的成員,不論職位高低大小,都應以平等的心態來服務及奉獻。把職場當作自己的家,把人員當作自己的家人來對待。



六、族群倫理

族群倫理的意涵,就是對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宗教等的尊重與包容。以我自己來講,我來台灣已超過半個世紀,而我的閩南話總是講不好。有人問我為什麼台灣話講不好?其實我在高雄南部的山中閉關六年,那是客家村,所以客家語還能講,可惜客家語不算是台語。

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這個特質將來會越來越明顯,不僅僅是過去我們常說的閩南人、客家族群與原住民族群的融合,現在漸漸突顯的是因開放外籍配偶婚姻所產生的新台灣之子,這也是台灣社會演變的一種新的風貌。面對多元各種的族群現況,最好能夠敞開胸懷去接觸、認識,大家一起做朋友,相互的尊重與包容,相互的學習與奉獻,才能真正展現多元社會的豐富與可貴的價值。

當我們跟其他族群接觸的時候,切勿抱著優越感,小看他們,尤其不可敵視他們,應該抱著向新朋友學習,為新朋友服務的誠懇態度,跟他們相處,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新成長、新收穫。我們把他們視作親人鄰居,他們也必有善意的回饋,如此一來,便能化小異為大同了。所謂「德不孤必有鄰」,大中華民族之形成,就是由於愛護異族而同化了異族。如果割裂族群,排斥異族,必然不容於現代的世界。




回應者:lion      2009-02-04 10:55:46 IP:220.132.64.***
[ 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 ]

聖嚴法師色身已捨報 請大家安心念佛

聖嚴法師常說他這一生走來,雖然多病、雖然艱苦,卻總是充滿感恩,聖嚴法師在大家感恩祈福的關懷中,色身已在今天二月三日下午四時捨報,但聖嚴法師並沒有捨離我們,其平日的開示已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這個時候,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是「心安」和「念佛」。

心安是要讓我們的生活平安,念佛是為了報答師恩,讓我們一起為聖嚴法師祝禱「寂滅為樂」,有關報恩念佛及相關訊息,請隨時上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ddm.org.tw查詢或與就近分院洽詢。

聖嚴法師開示「只要心安,生活就有平安」,讓我們共勉之。阿彌陀佛。

◎文:法鼓山僧團 20090203



回應者:lion      2009-02-04 10:46:43 IP:220.132.64.***
[ 歡喜看生死 ]

聖嚴法師對生死的談話

(2008/2/23 聖嚴師父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

問:未來如果有人提起「聖嚴師父」,希望他們如何記得您們?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希望別人怎麼記得我?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事實上,我們對於歷史人物,所能夠留下的記憶非常有限,況且我能不能成為一個歷史人物,都還是個問題。

雖然有人抬舉我,說我是歷史性人物,未來一定能在歷史上留名。但是,即使在歷史上留下記錄,也不一定能為後人所記憶,而且將來的人怎麼看我、怎麼記得我,可能有多種分歧的觀點,即使是現在,大眾對我的看法,一百個人也可能有一百種看法。

再說,未來也要蓋棺才能論定,現在講這些都是多餘。人死之後,還去在乎後人是不是記得自己,根本毫無意義,也不重要。



問:要如何真實的活在當下?

師:在時間上,是有過去,也有未來,但是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這不是很空虛嗎?但是如果只講現在,而否定過去或未來,這也是錯的。

以個人來講,從父母生我們的那一刻開始到今天,就是我們的「過去」;對宇宙而言,它的開始,科學家提出是因為宇宙大爆炸而形成的,但是大爆炸以前是什麼,我們無從得知,只能依據科學家的論點來理解,然而這些都有過去的。

過去的事,現在已經捉摸不到。以我親身的經歷來講,譬如我的出生地,現在是在長江底,淹沒在水中,看不到了。我七十來歲時,曾回大陸去看我童年成長的地方,那裡的建築、河道、樹木、地形、地貌都變了,人也不認識了,如果有照片的話,過去只能在照片裡看到,或是只能存在記憶中了。

而未來還沒有來,只能夠想像,但是想像並不等於現實。譬如我們到訪一個陌生的地方之前,可能已經開始在腦海裡想像那個地方的人、物和建築,等實際到達以後,才發現想像與現實是有差距的。

因此,過去、未來都是虛幻的,活在當下、把握當下最重要。當下是什麼?譬如我現在是個和尚,做一日和尚就要撞一日鐘,我的責任是什麼?職務是什麼?工作是什麼?所處的環境如何?位於哪一個時間點上?都不能跟這些脫節。我要把握我現在的生命、現在的環境,負責任、盡義務,也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把握當下。這樣的話,我是非常積極的,不會空虛,不會落空,也不會失望。

人所以感到失望,是因為夢想未來,結果未來跟夢境不一樣,所以失望。活在當下,就是做未來的夢。活在現在是最快樂的,如果放棄現在,老是回憶過去或幻想未來,那現在就會落空,這是非常悲哀的一樁事。


回應者:lion      2009-02-04 10:44:03 IP:220.132.64.***
[ 認識法鼓山 ]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法鼓開山,持咒成願

1989年3月25日,僧俗四眾千餘人在北投農禪寺長跪持誦〈大悲咒〉,祈求覓得法鼓山道場建地的因緣;而遠在金山的全度法師,也不約而同的在隔日同樣持誦〈大悲咒〉,祈求觀世音菩薩指引有德之人承接他的道場。法鼓由此因緣落腳金山,經過十六年僧俗四眾戮力的辛勤建設,終於在2005年10月21日完成建設,舉行「落成開山大典」。


農禪家風,源遠流長

追本溯源,法鼓山應從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辦人東初老人開始說起。

1949年政府遷台,東初老人帶著「中國佛教會」的招牌來到台灣,並創辦了台灣佛教界第一本弘法刊物──《人生》月刊。接著在1955年,著手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號召各界影印《大藏經》,並開辦冬令救濟。1960年,聖嚴法師卸下軍裝,乞度於東初老人,在中華佛教文化館二度出家,結下師徒因緣。

農禪寺原為中華佛教文化館的下院,1975年構築「文殊殿」時,始命名為「農禪寺」。1977年東初老人無疾坐化,遺命當時在紐約的弟子聖嚴法師返台承繼法務。之後,法師率弟子以此為弘揚佛法之基址,引領四眾精進修行,進而創建了法鼓山。


理念成蔭,淨化人心

1989年法鼓山創立時,聖嚴法師揭櫫「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核心理念,為往後的建設與法務推展,建構了堅若磐石的基礎。

1992年的「心靈環保」,1994年的「四環運動」,1999年的「心五四運動」,均為不安的社會送上了一帖清涼的藥方。2007年,聖嚴法師再度提出「心六倫」,希望能「整合過去封建制度下的倫理,提出符合現代人需要且可以接受的新倫理觀念」。


普及教化,啟蒙眾生

法鼓山以推動全面教育為使命,並以大學院、大普化及大關懷三大教育為具體方法。

大普化與大關懷教育,須有弘化人才為基礎,因此佛教教育、學術人才的培育,成為聖嚴法師畢生的職志,此即大學院教育。

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始於中華佛學研究所,1981年成立至今已將近三十年,2007年轉型為法鼓佛教學院,未來將擴大成為佛教大學。2001年成立的僧伽大學,則是四年制的宗教師養成學府,若再加上目前在建設中的法鼓大學,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將更加齊備。


中華禪法,無遠弗屆

承繼曹洞與臨濟兩大禪宗法脈,聖嚴法師容攝各宗派,開創出符合現代人使用的漢傳禪法,並於2005年正式揭櫫此「中華禪法鼓宗」之大纛,期望能超越隔閡,共同邁向「人間淨土」的目標。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的無量生中繼續推動;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共同來推動。」未來法鼓山仍將秉持「心靈環保」的核心主軸,提倡全球性的新倫理秩序,致力於教化人心的教育事業。從基礎扎根,實踐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悲心大願。

回應者:lion      2009-02-04 10:39:48 IP:220.132.64.***
[ 認識聖嚴法師 ]

法脈法源

聖嚴法師同時傳承臨濟及曹洞兩系法脈,臨濟宗法脈傳自靈源老和尚,法名知剛,法號惟柔,禪法傳承第67代,臨濟正宗第57代;曹洞宗師承東初老人,法名慧空,法號聖嚴,為禪法傳承第62代,曹洞正宗第51代。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於一九三○年出生於江蘇南通,十四歲在狼山廣教寺出家後,歷經了經懺、佛學院、軍旅等生涯,一九四九年到了台灣,在軍中服役期間,因緣際會,巧遇靈源老和尚,得到禪法的入手處。之後,於三十歲時在東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出家。

其後,無論是六年閉關苦修、日本留學、美國弘法,或是開創法鼓山等,總是在無路中找出路,在艱辛中見其悲願,在堅毅中見禪慧。聖嚴法師曾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生命對他而言,就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

閉關與留學

小沙彌時期的聖嚴法師,已深深體會到:「佛法是這麼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麼多,而真正瞭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少。」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弘揚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當他二度出家後不久,便往高雄美濃山區閉關潛修六年,勤研經藏,並完成《比較宗教學》、《戒律學綱要》、《正信的佛教》等九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奠定日後弘揚佛法的基石。

為了造就更多高層次的弘法人才,興辦教育的宏願油然而生,並以三十九歲高齡,毅然遠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在短短的六年之間,他勉力完成了文學碩士及博士的學位。

從東方到西方

一九七五年,聖嚴法師完成博士學位之後,首先應邀回國出席第四屆海外學人國建會。隨後應邀赴美弘化,先後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副會長,紐約大覺寺住持及駐台譯經院院長。東初老人於一九七八年圓寂後,聖嚴法師自美返台承繼法務,除了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住持之外,隔年並應聘為中國文化學院佛學研究所所長及哲學研究所教授,此外也在東吳大學及輔仁大學任教,至此展開了推動佛教高等教育的理想。

又因為有感於美國弟子們的求法熱誠,所以於一九七九年在美國紐約創立「禪中心」,後來更名為「東初禪寺」,此後,聖嚴法師便固定往返美國與台灣兩地弘化,更經常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著名學府及佛教社團宣揚佛法,不遺餘力。

建設法鼓山

一九八九年,由於中華佛學研究所及農禪寺的各項教育事業、弘法事業,以及文化事業推展迅速,場地已經不敷使用,聖嚴法師於是在台北縣金山鄉,覓得了一塊環境優美的山坡地,命名為「法鼓山」,開始興建一座世界性的教育園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涵括佛教教育、學術研究、修行弘化、終生學習等各種軟、硬體施設,以作為實現法師「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基地。歷經十六年穩紮穩打的籌備與建設,二○○五年第一期建設工程完工,並舉辦「大悲心落成開山大典」,約有上萬名國內外各界人士一齊共襄盛舉。

而聖嚴法師帶領法鼓山的方向,是為一現代觀音道場,展現的是觀音菩薩慈悲與智慧的大悲願力,並以佛法經典為活水源頭,從傳統文化中萃取養分,滋潤當代人心,為提出社會所需的指引與建言而努力。

宗教師的本懷

聖嚴法師除了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確的禪修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亞、美、歐洲等地主持禪七、佛七,為國際知名禪師。以其個人的創見與詮釋,不但復活了曹洞宗的默照禪,更將臨濟宗的話頭禪內涵實質化,知見與實證並重,開創出獨特而現代的禪風,是為「中華禪」;又因繼承二宗法脈合流,故名「法鼓宗」,因此以落成開山為法鼓元年,正式提出「中華禪法鼓宗」,象徵邁向新世紀的里程碑。又針對未來社會的需要,全力研發並推廣適應各宗教、各階層的生活化禪法,建立起超越種族隔閡,跨越世代距離的心靈溝通平台,只為消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疏離,祈能為世界播下和平的種子,共同邁向人間淨土的目標。

法師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除了於一九八九年創建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之外,其所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直至二○○六年止,已招收二十六屆學生,有多位畢業生取得國外著名學府的博士學位後,回國服務。以此豐富踏實的辦學經驗,又相繼開辦「僧伽大學」、「法鼓山社會大學」、「法鼓佛教學院」,目前更發起響應「大願興學」,積極籌建「法鼓大學」。此外,法師尤其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提供現代人具體可行的觀念與方法,為佛教現代教育開闢歷史新頁。

此外,聖嚴法師也是國際佛教學術界知名學者,經常應邀出席各項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自一九九○年起,他每二至三年召開一次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並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為永久主題,集合世界各國傑出的佛學學者,共同討論如何將佛教落實到現代社會中,冀望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導正日益頹廢的社會風氣。

聖嚴法師更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宗教家,曾獲台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包括天台、華嚴、唯識、禪、淨土等宗,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餘種,更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發展與未來

聖嚴法師為了更進一步推廣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悲願,多次與科技、藝術、文化等各個領域的菁英人士進行對話,乃至與不同的宗教進行合作,其寬闊的胸襟與國際化的視野,深獲海內外各界的肯定。近年來,法師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於世界的和平。



回應者:lion      2009-02-04 10:37:03 IP:220.132.64.***
[ 聖嚴師父的願 ]

當初很多人都反對我創建法鼓山,甚至有人說,可能道場還沒蓋好,我就已經往生了。但是我認為,人的壽命能有多長,我們雖然沒有把握,但是活一天就應該做一天,做一天能做的、做一天允許我做的事。

因此,那時我雖然已經六十歲了,但是從來沒有考慮自己能活到多少歲,但是,在我七十歲的時候,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完工,八十歲的時候,則建設完成了,這是當初從來沒有想到過的事。也許我的業已經了了,可能很快就會往生,也可能不會,因為我還有法鼓大學和許多的願未完成。我希望法鼓大學能夠完成,但是即使不能完成也沒有關係,自然有後來的人替我完成。

當我還是小和尚的時候,那時佛教已經很危險了,於是我發願,至少我自己不會背離佛教,只要還活著,就一定要維持佛教,弘揚佛法,我希望法鼓山所有僧俗四眾弟子,也能夠有這樣的悲心宏願。

——20081118於中正精舍〈一缽千家飯——法鼓山攝影集〉序言

回應者:lion      2009-02-04 10:35:40 IP:220.132.64.***
[ 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 ]

聖嚴師父遺言

一、 出生於一九三○年的中國大陸江蘇省,俗家姓張。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禮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分別主持封棺、告別、荼毘、植葬等儀式。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勿浪費舖張,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輓額「寂滅為樂」以作鼓勵;懇辭花及輓聯,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同結蓮邦淨緣。

二、身後若有信施供養現金及在國內外的版稅收入,贈與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我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自十方布施,故悉歸屬道場,依佛制及本人經法院公證之遺囑。

三、凡由我創立及負責之道場,均隸屬法鼓山的法脈,除了經濟獨立運作,舉凡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宜納入統一的機制。唯在國外的分支道場,當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以利純粹禪法之不墮,並期禪修在異文化社會的生根推廣。

四、法鼓山總本山方丈一職,不論是由內部推舉,或從體系外敦聘大德比丘、比丘尼擔任,接位之時亦接法統,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亦不得廢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是為永式。佛說:「我不領眾,我在僧中」,方丈是僧團精神中心,督策僧團寺務法務僧斷僧行,依法、依律、依規制,和樂、精進、清淨。

五、我的著作,除了已經出版刊行發表者,可收入全集之外,凡未經我覆閱的文稿,為免蕪濫,不再借手後人整理成書。

六、在我身後,請林其賢教授夫婦,將我的「年譜」,補至我捨壽為止,用供作為史料,並助後賢進德參考。故請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物了。

七、我的遺言囑託,請由僧團執行。我的身後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

八、僧俗四眾弟子之間,沒有產業、財務及權力、名位之意見可爭,但有悲智、和敬及四種環保的教育功能可期。諸賢各自珍惜,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菩提,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

九、在這之前本人所立遺言,可佐參考,但以此份為準。

  末後說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法鼓山 創辦人 (簽名聖嚴)

中華民國九十八(二○○九)年


居家情報

材質變化×療癒系豪宅,回家就有... 超實用小宅 吹起流行風 讓人眼睛一亮的「清爽居家」設計

本週熱門社區